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富强之基、安全之要。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我校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有序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使得科技研究“质”“量”齐升、捷报频传!
“有中更优”,高质量科研成果持续产出。2022年获得各级各类成果奖50项,其中省部级成果奖7项。主持获得农业农村部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1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河南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参与获得河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小麦新品种百农8822、百农1316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百农5819、百农607正在申请国家品种审定。获得植物新品种权4项,发明专利67件。建立未来3年科技成果奖申报项目库,对有潜力项目将进行重点培育支持。
“无中生有”,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协同推进平台、项目、团队内涵建设。新增国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8项,获批河南省重大科技项目3项、新乡市重大科技专项2项。主动对接神农种业实验室,参与其设立的一流课题2项;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我校牵头申报的农业农村部传统特色肉制品加工技术科研试验基地列入国家《“十四五”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争取今年启动建设。获批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检测实验室和河南省智能起重装备工业设计与数字化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社科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运河流域(河南段)文化与乡村产业研究中心,不断凝聚研究方向、研究特色和研究队伍。已开展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搜集并整理的工作,创办了大运河文化专刊--《新乡大运河文化》。
“扎根大地”,产学研合作持续加深。积极推进校地、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与淇县人民政府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河南永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单位签订横向项目合作协议,合同金额1263.3万元。其中,与河南永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的小麦新品种研发项目合同金额达1000万。核酸检测机器人辅助采样系统研发成功并正式投放运行。获批4项与企业联合申报的河南省农业良种联合攻关项目。与41家规上企业签订了共建校企研发中心。先后有11项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其中小麦品种2个、玉米品种2个、中药材新品种3个、专利4项,转化收入合计1676万元。学校入选首批河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新年伊始,学校继续全面深入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握科技工作的“四个面向”要求,强化基础研究,结合我校更名大学任务部署,对今年的科技工作进行了统筹规划,加强国家级项目和成果、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战略谋划,一体推进自然科学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